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调研专题报道
□ 记者 马尤翼
初秋时节,黄土高原秋韵渐浓。9月1日至3日,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围绕“发展特色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议题在延安开展调研。
从智能分选车间到老旧果园改造,从苹果树枝变废为宝到菌种原料,一条条从田间到市场、从种植到深加工的特色农业产业链正在延安延伸。2024年,延安市支柱产业苹果产业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种植面积保持在330万亩以上,产量突破5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更是达到551亿元……这一串串数字,都是延安苹果产业链不断延伸带给农民的“甜蜜”勋章。
“红果果”变“金果果”
世界上每7个苹果就有一个来自陕西,其中又以洛川苹果最为出名。
眼下,正是“苹果之乡”延安市洛川县早熟苹果集中采摘、上市的黄金时节,一颗色香味俱全的苹果最高能卖到20元。
调研组走进洛川县老庙镇的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苹果数字分选加工中心,3条绿萌8.0智能选果线高速运转,一排排红彤彤的苹果进入选果通道,接受光电检测、近红外光谱分析等先进技术的“检阅”,对糖度、果径、瑕疵等20多项指标进行精准分级分选。
“每颗苹果都逃不过火眼金睛。”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超指着调研组面前的“精品果”如数家珍:350克重,糖度16度,果子左右两侧高低差不超过1毫米……
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洛川县引进的产、加、销一体化大型果业龙头企业。为从源头上保障苹果品质,公司采取“公司+自建种植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订单式”农业,将产业链的根基稳稳扎在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公司带动果农就业5800人,一年可为果农增收2088万元,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当地果农增收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明天我会带着我们洛川苹果到香港亮相亚洲国际果蔬展,让更多国际友人尝到我们的红果果。”王超激动地说,未来还会持续开拓国际市场,面向中东、欧美、东南亚等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助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洛川苹果能走向世界,靠的不是老天爷赏饭,而是实实在在把科学技术抓在手里。”省政协委员、陕西融德律师事务所主任羿克感叹道。
他建议,可以与国外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贸易商、零售商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例如,与国外的大型零售商合作,借助其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将产品打入当地市场。多参与全球农产品品牌标准制定与交流活动,在联盟平台中主动发声,分享延安苹果绿色种植技术与产业发展经验,提升品牌在国际农产品领域的话语权,借助联盟资源对接海外优质采购商与合作伙伴,为品牌出海搭建“高端桥梁”。
旧果园变“样板田”
延安苹果产业的出海布局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前端生产环节的品质支撑,广大农户体会最深。如今,宝塔区柳林镇的老果园改造“攻坚战”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户每株出5元苗木成本,就能将老果园升级为矮化密植园。
沿着宝塔区柳林镇蜿蜒的乡村公路向东南行驶,穿过几片郁郁葱葱的苹果园,便来到了稍远梁村老果园改造示范点。站在果园入口的观景台望去,连片的果树上挂满了套着红色纸袋的苹果,在翠绿叶片间格外醒目。很难想象,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树龄老、产量低、品质差”的老旧果园,如今已成为洛川老果园改造的“样板田”。
“近年来,由于部分果树品种老旧、树龄老化,导致果品下降、挂果率低,费时费力又收益不高,成为制约果品产业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果农收入。”柳林镇镇长郭启平说,为了让低质低效果园焕发新的生机,柳林镇实施老果园改造项目,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引进阿珍富士、福布拉斯、瑞雪、秦脆等9个新品种,全面配套格架系统、滴灌系统、防雹网、坑施肥水等设施,推广应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截至目前,一共实施了5480亩改造,新建园成活率达到95%以上。
“这里风景优美,可以尝试探索‘采摘游+电商’融合模式,加强产业链延伸,提高老果园的附加值。”省政协委员、延安龙果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玲建议,依托“洛川苹果采摘季”品牌,完善果园观光配套,修建采摘步道、休息凉亭,推出“亲子摘果+苹果科普”体验套餐,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同时,联合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助农”活动,邀请果农现场演示摘袋、选果过程,通过“果园直发”模式,让消费者直观感受“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进一步促进果农增收致富。
小菌种变“致富种”
在延安,不只传统果业打了一场精彩的农业“翻身仗”,除了苹果是“金果果”,剪下来的树枝也成了香饽饽,成为食用菌生产的基料。走在河庄坪镇,从“食用菌智慧工厂”“研发中心”到“果蔬一键运输”大棚,都诠释着一种更具活力的乡村发展图景。
一根滑子菇菌棒,采摘期长达半年,一年可出7茬,产菇3.5斤到4斤!每斤滑子菇按2.3元算,一根菌棒就可收入8元,这是如何做到的?
调研组来到一座外墙印着“科技赋能·菌香满延”标语的现代化厂房,这里便是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厂房里堆着如小山般高的菌棒原材料,车间里工人正在给搅拌好的原料装袋。公司董事长高瑜介绍,这些原料主要来自当地修剪下来的苹果树枝。
“我们通过对菌种的优化选育,培育出更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食用菌品种,提高了产量与品质,降低了种植风险。”高瑜说,菌棒加工与种植项目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之一,目前公司拥有年产500万棒菌棒的加工厂一座、关联种植基地9个,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带动40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农户提供菌棒、技术服务并回收产品,解除了农户后顾之忧。
据了解,延安市食用菌生产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已初步形成集菌种研发、菌棒加工、菌料供应、菌菇生产、菌渣利用为一体的产业链,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
“人才与项目的双赋能,为河庄坪镇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省政协委员、陕西远大电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小卫不禁感叹,河庄坪镇拿出了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因此才能“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他建议,乡村要进一步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弥补“高端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缺口,发展特色产业的“科技潜力点”,实行人才股权激励制度,允许核心人才以技术、资金等入股本地企业,参与企业利润分红,增强人才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持续复制此类“人才带农户”的创业孵化模式,让人才成为乡亲致富的智力支撑。